<big id="1z3j1"></big><video id="1z3j1"></video>

<em id="1z3j1"></em>

      <ruby id="1z3j1"></ruby>

      <b id="1z3j1"><i id="1z3j1"></i></b>

      <address id="1z3j1"></address>
        <em id="1z3j1"><p id="1z3j1"></p></em>
        <form id="1z3j1"></form>
            行業新聞

            手機:13955901188

            QQ:378089635

            郵箱:378089635@qq.com

            聯系人:趙先生

            地址:中國.安徽省.銅陵市皖江汽配城9棟2樓,工廠地址:獅子山區雞冠山

            行業新聞
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行業新聞 > 中國銅行業現狀解析

            中國銅行業現狀解析

            發表時間:2016-9-8 11:34:15  瀏覽次數:746


            1 銅行業的現狀
            銅在地殼中的含量約為0.01%,在個別銅礦床中含量可達到3%至5%。自然界中的銅多以化合物即銅礦物存在,主要分布在北美、拉丁美洲和中非三地。
            2014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對全球銅礦床進行評估,稱已探明銅資源中含銅量約為21億噸,待勘探的資源預計含銅35億噸。
            美國資源調查局2015年數據顯示,全球銅儲量共約7億噸,其中智利2.09億噸,澳大利亞0.93億噸,秘魯0.68億噸,美國0.35億噸,墨西哥0.38億噸,中國0.3億噸,俄羅斯0.3億噸,印度尼西亞0.25億噸,波蘭0.26億噸,贊比亞0.2億噸,剛果(金沙薩)0.2億噸,加拿大0.11億噸,哈薩克斯坦0.06億噸,其他國家0.9億噸。
            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《2014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》顯示,截至2014年中國銅礦查明資源儲量為9553.8金屬萬噸。銅生產地集中在華東地區,占全國總產量的51.84%,其中安徽、江西兩省產量約占30%,云南、內蒙古也是主要產區。
            世界銅原料行業屬于寡頭壟斷,而銅生產加工行業則相對分散: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公司、美國的自由港邁克墨倫銅金礦公司(Freeport McMoRan Copper Gold)、英美資源公司(Anglo American)、美國銅礦巨頭菲爾普斯道奇公司(Phelps Dodge)、澳大利亞芒特艾薩礦業公司(MIM)、智利國有銅業公司(Codelco)和力拓(Rio Tinto)等公司的總產量占全球產量70%左右。
            其中必和必拓公司在每年的全球銅精礦談判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只要該公司與某消費商的長期合同敲定,其他公司基本都會默契地遵照執行,主要條款如TC、RC、QP等幾乎是全盤照搬,僅在合同細節上有微小的變動。
            近年風起云涌的行業內并購浪潮將進一步加劇寡頭壟斷的局面,而以冶煉和加工為主的中國銅企不僅個體的產量低、行業集中度不高,且基本上都需要外購原料,銅原料領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將難以扭轉。
            不過,中國銅冶煉的產能利用率雖還不及歐美發達國家,但與國內其他金屬如鋼鐵、鋁、鉛、鋅等相比則要高出很多,也遠較銅加工的產能利用率為高。
            統計顯示,截至2015年中國電解銅的產能約為1000萬噸,2015年電解銅產量為796萬噸,江西銅業、銅陵有色、金川集團三足鼎立,其電解銅總產量超300萬噸,且各自都擁有從礦山開采到銅產品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。
            相較于中國鋁行業的中鋁集團一家獨大和鉛、鋅行業的高度分散,銅行業的這種“三角”格局是較為穩定的,但中國金屬行業所共有的大短板,則都是礦藏資源的不足。2015年全球排名前五的電解銅生產企業銅陵有色和江西銅業榜上有名,但資源占有率卻都少的可憐,且產量繼續向上沖頂的可能性與空間也都不大。
            中國銅礦對外依存度很高,這一點業內三大集團也概莫能外。其中江西銅業的自給率較高,但也不足20%,其2月發布公告稱將分別在A股、H股定向增發募資約70億元用于銅礦擴大與技術改造。
            有鑒于此,中企也在不斷地加大對海外礦藏的投資力度,其中較為成功的如中鋁集團的秘魯特羅莫克銅礦項目,該銅礦為千萬噸級世界特大型銅礦,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投資海外的較大銅礦項目。
            相對而言,海外銅礦的品質要更優于國內礦石,由此兩者在生產工藝上也有所不同,在技術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。閃速冶煉技術適合處理高品質的礦石,單系統處理能力大,容易達到規模效益;而底吹、側吹冶煉技術更適合處理復雜的多金屬礦石,綜合回收能力更強。
            礦山行業成本雖然增長很快,但波動卻相對較小。2005至2013年間全球銅礦的利潤堪稱暴利,直到2014年才開始減少,而2015年全球銅產業利潤較高的冶煉行業,正是主要得益于銅礦價格的下跌。
            在銅價由每噸10000多美元下跌到4000多美元的大背景下,2014至2015年的下游加工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的額外利潤。由于是按照訂單生產,原料便也可以分批購買,因此其采購通常都盡可能地后移,在銅價下跌階段采購原料便可產生高額價差。
            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加大,其所面臨的風險也在提升。因此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,企業的當務之急并非是要如何保住發展速度及利潤的增長,而是降低自身的風險。盡管銅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利潤波動很大,但作為一個擁有銅全產業鏈的集團公司來說,無論銅價如何運行,只要風險控制得當,都可以做到主營業務持續盈利和可持續發展。
            從供應側改革的角度看,企業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太高的產能利用率,而是要根據市場的情況施行“彈性生產”: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,因此一切都要以此為宗旨。
            事實上,中國銅消費已占全球消費總量40%以上,但話語權卻一直很弱,而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于鋼鐵、鋁等其他金屬領域。
            世界經濟自2011年以來低迷不振,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中國雖然也步入了經濟新常態,但在某些領域的話語權卻有所提高:如2013年后中國在全球電解銅市場的話語權有所提升,但這個階段,也正是全球銅供應的過剩時期。在銅供應緊張階段,因礦山的生產周期較長,銅供應的彈性很小,銅價漲速由此也會很快,消費者對此幾乎沒有什么話語權;但在銅價下跌階段意味著銅需求的減少,銅市場供過于求,作為較大消費國的中國話語權自然也便水漲船高起來。諸如在價格引導關系方面,上海期貨交易所此前幾乎是倫敦交易所的影子市場,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雙向引導的全球市場格局。這種格局的穩定性仍有待觀察:未來如果全球銅供應形勢發生改變、銅價再次上升,那么中國再次失去話語權的情形仍有可能還會出現。
            資源戰略應作為中國銅企重要、也是基本的發展戰略。
            成人免看一级a一片黄_国产精品黄色激情三级片_俺也去五月天深爱五月_老牛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